绘、写的能力,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是手与眼的协调。我们从绘与写的外观上看,确是手与眼的协调。但是,从绘、写程度的不同水平上看,它的表现,却深植在视觉与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配合上,视觉功能优良,手部运动功能不佳的儿童,在辨识上优于他的绘写。所以,很多儿童识字却不能写字。有些大、小肌肉功能优越的儿童,因为视觉功能的训练缺乏,也不能正确地仿绘图形。一定要“视、动”功能都均衡发展时,绘、写的表现才会正确。
人类对图形的辨识,是视觉功能的一部份。儿童从能对简单线条的辨识。逐渐发展到对形状的识别,最后发展到对复杂文字的辨别与记忆,不是短时间可以达成。其间对方向、次序(笔顺)、距离、角度的正确感知,并非单纯来自视觉功能,而是经由运动功能的协助,在视觉的辨识或操作上被取来加以运用。儿童感觉动作能力不良时,绘写时常会出现线条歪斜(角度不对)、笔顺错误,大小不一或方向错误的现象。这种症状的治疗,在手部功能正常的状况下,多数可以经由感觉动作能力的充分训练,而获得改善。
儿童绘写时,除了视觉功能外,小肌肉手指、腕部的移动也很重要,他们是肌体活动的延伸。儿童如果不能正确地在一个较大的空间中,正确、自在地伸展他的肢体,他的手、腕、臂部的合作就会受到影响。因此,即使有良好的视觉功能,怎奈“眼高手低”,仍不能完善地配合来绘写。所以感觉动作的发展,从粗大的到精细的,都与绘写息息相关。只有充分的发展,才能配合视觉功能,来达成较佳的绘写成就。
所以,绘写的能力,在不思考所绘与所写的内涵时,它所需要的基本学习功能,是视觉与感觉动作的配合。(见图)但是在较复杂的表现里,如需要配合听觉来追忆文字之时,则所需之功能将扩大到听觉或其它功能。
仿绘功能=视觉记忆(分辨)能力+感觉动作能力
譬如听写,儿童在听到文字的声音,追忆文字的形状等,即是透过听觉功能在视觉的记忆里寻找。况且在中国文字中同音字太多,多数听写,都采取词语表达。如儿童的“童”,不是相同的“同”。此时不但视觉追忆更可缩小范围,而且已经运用到语言的思考,自然涉及到听知觉的功能。
单纯的图形仿绘,(以往与目前均未掺杂语言的教学),是视觉与动作功能的配合。对不识字文字的抄写,亦是视动功能的配合。如果我们所抄写的文字是熟悉的,而且知道其发音,则我们抄写之时,就无法抗拒大脑对声音的自动联想。如果我们所写的文字是代表味觉、嗅觉或其它知觉时,则大脑在些时各项基本功能的合作,就更多了。儿童仿绘图形或线条时,如果先前的学习经验,未被掺杂语言主,如书图形时,先得说:“我们来画个苹果。“则这种仿绘所需的功能又有别于有语言联想的仿绘,文字的书写,亦如前所述,在不同状况、不同背景与条件下,所需的功能皆不相同。
当我们知道绘写能力的形成时,儿童绘写出现直、横线歪斜的现象,我们要先检查他肢体在空间中平衡、垂直的控制与移动如何。当他们笔划勾起的方向相反时,我们要先确定他的方向感是已经建立。当他笔划次序常不一致时,我们要先了解他平时感觉动作的表现(如做体操),有无次序上的问题。这些问题都充分了解后,才做视觉功能的研判如视觉对文字的记忆、某些形近文字结构的分辨问题。待视觉功能亦充分了解时,我们再继续检查某些文字的教学,是否配合适当的语言辅助如“2长得像鹅一样。“人言为信”等。可以不必一定依照“六义”来解说,只要有语言可供他在视、动能力之外,多一些听觉追忆的线索即可。等到这些功能因素全盘检查后,我们才能研究他的动机、情绪、兴趣、态度或是天气太热、没有吃饱、昨晚睡眠不足、缺乏母爱等问题。否则学童写错字,我们又不知道先从学习功能来分析,只好说他“马马虎虎”、“不专心”,或是说:“他爸爸长年在外缺少父爱也有关系”,甚至于找个更抽象但学术味曾经很高的说法“智商较低”或“依赖性很重”来说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