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、听、动三项能力是所有人学习的管道;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,用听来的声音将它命名;用感觉和动作体会身体所感受到的讯息。这三项东西在我们脑子里,逐年叠床架屋,交互作用,产生对相同世界不同年龄的认知。
对孩子而言,谁听得多,谁就更有话说,语言就愈丰富。一般,我们要孩子从小就多听儿歌、童谣、背诵三字经、唐诗、弟子规……,最大的用处,是扩充他们能听、说更长的句子,能有更多的词汇,像个岁数更大的孩子。如果记不住别人说过的话或是自己背诵过的词汇,自然就没什么东西可说。因此“听觉记忆”对孩子而言,非常重要,只有听、背、唱、说得多,才会更有话说,语言才会丰富。
如果我们稍加注意,就会发现说话晚的孩子,一般都有一双强而有力的眼睛;自闭儿更是。画家也有观察多过说话的特征。不论是先天遗传或后天造成的,只有加强他们语听方面的刺激,才不致让孩子太早具备了画家的眼睛——变得不爱说话。
“视知觉功能”掌管“理解”;因为听到“猫”,它只是个声音,不是看到的猫。看到猫又听到“猫”字,理解就比较完整。听的功能给我们比较多的感情,容易带动我们的情绪;而眼睛看到的东西,一是一,二是二,比较理性。早期的数学(没有应用题时)直接和眼睛能力有关;因为东西是用眼睛数的,度、量、衡不能用耳朵去计算。所以孩子的视觉能力愈高,就能计算愈多的数量。小的孩子最初三跟五都搞不清,可没多久,就能把三和五加起来,这都是眼睛带来的能力。
“条理”也是来自眼睛;把东西摆好、放整齐、各半、多或少,都是条理的开端。东西乱丢,忘东忘西的人,容易没有条理。思维没有条理,说话、作文、也不容易有条理,而且还容易情绪化。
“理性”也是视觉功能在支撑着。一个人的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相当,才具备“中和”的状态;可以诗情画意,也可以一丝不苟。所谓“理智”与“感情”的交战,就是指着这两个功能的高低作用。但是孩子如果“视觉功能”太强;像自闭儿几乎强过了头,“感情”的部分就显得薄弱。我们说女生感情丰富,女生多半语言能力好,却比男人容易生气。数理好的男人,长话短说,简明扼要,常用作为来表达感情,很少乱灌迷汤,喜欢以理服人。
“写字”和对“文字的记忆”,也来自“视知觉能力”。字写不来,是视觉处理文字线条的能力不到写那个字的年龄。所以视觉对线条难易掌控的能力非常重要,这个能力一直左右着我们到成年之前。也就是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用功一点就能去读初中、高中功课的主要原因(其实每差一个年级都不容易)。
说话、作文的“章法”也出自视觉能力,有几岁的视知觉能力,大约说出几岁的章法。最早孩子说“我爸今天如何,我妈又怎样……。”那是有了“一半”的概念、是来自视觉的能力。等他们能把文章分成三、四段的时候,那是一堆语言背后的视觉能力在那里安排“说多少”、“朝那个方向说”、分几部分。所以我们说“文质彬彬”,最早指的是文采和结构相当,不让文采胜过章法、结构,免得华而不实;也不让文章像流水账一样,没有修饰。
因此,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孩子“听”的能力发展如果强过“视觉”能力很多时,会有话多、条理不明、易情绪化、会背书、爱说话、写字慢、数学计算粗心、不理解、错字多、不太懂事……等情形发生。相反地,当视觉能力强过听语能力太多时,孩子显得不爱说话、背书慢、社会交往不佳、东张西望、爱玩手上小东西、手机、电脑或爱画画。另外,还可能作文写得短、修辞词汇少、数学反应好,做事有条理,学习英语较为缓慢,而且看起来比较“直”,不懂权变。如果运动功能也不及龄,还有可能好动、坐不住。可见孩子成长过程中,“视”、“听”这两大功能保持均衡而且足龄,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
最后,“运动”能力(感觉动作功能)也左右着孩子们的言行和学习。它管到孩子下列各项表现:
1、构音:构音是否正确,除了听错了之外,是孩子运动功能控制发音器官的操作不佳。一般情况,喉音、唇音易学,齿音、舌音难发;都在大的动作能力先有足够刺激后,小肌肉的动作才容易控制。依我的经验,先做粗大动作能力训练,后做精细动作(构音或写字),效果较佳。
2、方向感:从运动中,孩子慢慢脱离左右不清的阶段;因此,写字时,笔顺清楚,数字不会左右抄错、颠倒,b不会看成d,p不会看成q;思维、讲话不会杂乱无章或中断,做事容易一气呵成,情绪也比较稳定,不易惊慌。我们看到很多人唠叨、啰嗦、重复、婆婆妈妈;前面的话没说完,马上可以转移话题,写作文分段不清,都是因为条理不好,思绪紊乱之故。条理要好,方向感要先建立;大人如此,小孩更是。
3、运笔、握笔:这两项能力靠的是手部的精细动作,只有大肌肉(粗大动作)动作能力先提升上来,小肌肉(精细动作)功能才更容易发挥。
4、活动量:运动能力提升到更大孩子的水平,活动量就会减少;因为小的孩子动得多,大的孩子动得少。并不是小孩很会跑来跑去,不怕危险,运动能力就好,而是不同年龄的孩子,要达到那个年龄能力操作的水平才叫好。有那个年龄运动水平的小孩活动量就不会像小的孩子那么多。运动能力要求的还有不同年龄的松懈、平衡、方向感、肌力、韵律、协调、速度和变化能力,这些都影响小孩子的行为。
5、空间判断:写字太大、太小、写偏、出格,数学直式计算,个、十、百位对不齐而计算错误;小空间作答写不下了;打翻东西、绊倒、撞到别人,都和空间判断能力有一定关系。运动能力好的孩子,这些事做起来比较精确。(这些能力问题,经常被视为行为或教养问题。)
6、规矩、配合能力:拿“排队”当例子,被训练过的就知道怎么做;没排过队的小孩则到处走。各种运动项目的长时间训练,能让孩子动得听指令和配合。运动能力不佳的孩子,容易胆小、乱玩、不懂规矩、不在意别人和不懂如何跟人交往。
7、时间观念:速度感和韵律感本身就是对时间的掌控能力。扩充这种感觉,可以让时间的体会更加明确。例如一节课的掌握、作答时间的分配、对很多孩子是清清楚楚的;当然也有迷迷糊糊的。
上述三大学习基本功能——“视、听、动”的成长,会因为遗传特质、环境给予刺激的多寡,造成孩子发展“慢”或“偏”的情形。自闭儿则是偏和慢得较多。如果我们把孩子教会了说,他就不会用行动去代替语言;能说得明白了,就不需要去动手打人或生气尖叫。运动好了,活动量会减少,他就比较懂得配合,不会坐不住或不守规矩。视觉能力上来了,他就能到了那个年级写那个年级的字,说那个年龄的章法,并配合语言去理解那个年龄的功课。
因此,从“视、听、动”能力的角度来了解孩子,我们很清楚地知道,能力上升到哪里,言、行、思考和学习就能进展到什么水平。孩子每年巨大的变化,是能力成长造成的,不是纠正行为、奖励、惩罚、说教造成的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,不会因为给他再多的奖、惩,他就能做得来二、三年级的功课,或具备像二、三年级孩子的思考能力。纠正行为是短暂的,提升能力才能根本解决问题。
视、听、动能力的成长与交互作用,才是年年影响孩子言、行、思考和学习的根源。